政府綁手綁腳 台資券商突圍[20061127中時]

【賀靜萍】 

比政府政策早得多,台資券商早在一九九五年就陸續進入大陸。儘管受到兩岸遲遲無法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MOU)的限制,這些台資券商十多年來扎根大陸,無論是把重心放在大陸或香港資本市場,都已各自發展出獲利模式。

元富證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翁基能說,大陸已是全球經濟最熱的市場之一,是全球金融機構的必爭之地。而所謂的「台灣經驗」,此刻正是大陸證券業發展及外資深入大陸市場所需要的,「台資券商在大陸,還是可以掌握先機優勢。」

台資券商西進最早可追溯到一九九五年,當時的京華證券在上海設立辦事處。之後由於台灣經濟在二○○○年出現衰退跡象,不少台灣證券公司紛紛另謀出路,例如寶來、建宏、日盛嘉宏、凱基、國際證券、倍利、金鼎和統一證券等八家券商就轉進大陸。

受限於兩岸政府的限制,台灣證券公司在大陸辦事處功能極有限,只能提供研究和諮詢;且多數台資證券公司都是經香港設立公分司,之後再由香港子公司到大陸開展業務與洽談合作。

一位不願具名的台資券商表示,該公司在香港的獨立運作使該公司與在大陸的任何業務往來無須經過台灣的審批,只是,台資證券與大陸本土機構,「在觀念和操作上都有不少差距。」

在這種情況下,日盛嘉富之後打出的「本土化」策略,最為成功。

日盛嘉富在地化策略成功

日盛嘉富於二○○○年上海設立辦事處之後,除了拓展大陸企業香港上市融資業務,還與大陸證券機構湘財、天同、海通及國泰君安保持密切合作。

日盛與其他台資券商相比,優勢在於充份運用本土化策略開拓市場,其中,當然包括赴歐美完成MBA學業,學成歸國的大陸「海歸派」。

與日盛嘉富同時進入大陸的還有群益及元富證券組成的第二梯隊,群益金融上海首席代表刁維仁和日盛嘉富國際上海首席代表成自龍均表示,儘管兩岸監管的限制,目前台資金融業務很難開展,但無論如何必須先佔據市場「陣地」。

十多年過去了,雙重限制,在某種程度上阻礙台資券商在大陸市場的擴展,但這些台資券商,早已各自找到主營領域,並且都累積不錯的實力。

經營求生存 分兩大路線

基本上,這分成二大路線,一是專門深入香港資本市場的券商,另一種,則是以經營大陸市場為主。當然,也因應大陸A股市外部環境看好,與大陸券商進行「策略聯盟」,如操作基金買賣,或進行財富管理的也有。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台資券商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以元富證券而言,走的就是「最正規」的路線。元富證券進入大陸市場早期就是以專責大陸市場研究及協調為主。代表翁基能說:「元富把上海代表處的定位,是以一個綜合性券商的角度去思考。」

元富也在上海極從事財務顧問服務,客戶包括浙江海通食品、中華映管、龍鳳食品、上海宇信、慧信和豐喜化肥等。其中海通食品在二○○三年一月八日在上海證交所公開發行上市,使元富成為第一家出任A股上市財務顧問的港台券商。

由於在大陸無法取得承銷執照,寶來證券的特色主要是以香港做為獲利的模式,即主要以協助大陸民營企業及台資企業到港上市為主。

進軍神州 應先認識香港

寶來金融集團大中華資本市場總經理黃齊元認為,台資券商要在大陸拓展業務,應該先對香港資本市場的價值有充份認識,「很多台資企業想到A股上市,其實是繞遠路,目前這個市場還未到完全對外開放的程度。」他表示,台商應該在香港上市建立融資平台,而政府對登陸資金設定四○%的上限,這也是不對的政策。

目前,寶來正積極搭建平台,整合兩岸三地的金融專才資源。並對目標客戶提出「一站式」的服務理念,包括從前期尋找戰略投資者到上市公開發行股票,以至後期的增發再融資等等,都提供長線服務。

至於近年來經常性舉辦「上市論壇」的群益證券,也為未來兩岸一旦解凍,就設立證券公司布下很好的基礎。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今年年中在群益主辦的這場論壇中就高呼,協助台資企業上市,仍須台資券商。

一位群益的高層則表示,雖然群益在大陸打下基礎,但大陸人才濟濟,將來市場全面開放,台灣管理層一定要展現專業,才能服眾。

0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