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世紀的高鐵工程,全世界最大的BOT案,經過十年的努力,克服多少艱難險阻,通車標準終於獲得主管機關的確認,即將在元旦前後通車;這本該是全體國人同感驕傲、歡欣鼓舞的日子,但實情卻截然相反。
在交通部次長宣布核准高鐵通車的場合,媒體三度當面質問,是否願為通車安全公開保證,顯示對交通部的專業認證沒有信心。何次長也三度拒絕回應,更讓人懷疑連他本人也不具備充分的信心。而最先表態的民間團體消基會,則一聽到核准通車,立即發起全民拒搭高鐵運動,在交通部未給安全承諾之前,會發動義工在高鐵車站抵制搭乘高鐵,直接勸說消費者改乘其他交通工具。顯然消基會不相信交通部確認高鐵達到通車標準的有效性,更直指負責查核工作的英國勞氏驗船協會與日本高鐵人員,兩者均為高鐵公司顧問,違反利益迴避原則,查核結果令人質疑。
至於本來最應該信賴的交通部履勘委員,乃是自國內權威學術機構聘請的相關專家,由於對高鐵安全迭有批評,已因其看法不足採信而去職;前履勘委員楊永斌教授即公開指稱,負責查核工作的交通部高鐵督導會報欠缺專業、客觀的第三者聲音,如此做出通車結論,只能為高鐵「祈福祝禱」。
媒體的質疑,在反映大眾的疑慮;到底這樣飛快奔馳的新事物,上面乘載數萬無辜百姓,是否安全足以保障,任誰都會擔心。在一般的情況下,乘客願意將生命託付其上,通常都是對經營者有足夠的信心;相信運輸工具本身沒有瑕疵,管理人員會盡心盡力克盡職守、維護旅客安全,而一切控制系統也都健全可靠;當然最要緊的,就是高鐵的經營者為此投下天文數字的資金、承擔外界無比的壓力,又以各自本身企業的未來做為賭注,稍有差池,他們所蒙受的天文數字的損失,讓他們絲毫不敢馬虎。
不過,從高鐵BOT案成案開始,整個高鐵團隊便成為眾矢之的,每一個舉措都用高倍放大鏡審視,甚至每一項決策都被刻意從負面解讀;因此其經營團隊,尤其總其成的大陸工程負責人,誠信早已大為折損,而其認同執政黨的政治立場更被解釋為有力的護身符,因而政府部門的一切有利行動都沾上了政治色彩。於是消費者建立信心的重要基礎,便由此鬆動解體,同時將政府官員的公信力一併拖下水。
經營者不可信、主管部門不可信、國外請來的權威機構不可信,到底該信誰?一向頂著學術桂冠、為人師表的專業學者,似乎是超脫政治、權謀、利害之外的最後的依託。但自從政權輪替、藍綠對立以來,許多自鳴清高的學者突然現出原形,他們只不過是某些政治勢力的抬轎者、馬前卒,至於非其族類,則概被打為敵方的同路人、賣台者;於是學者的光環愈來愈暗淡、骯髒。更由於幾起學者擔任審查委員拿人錢財為人護航的事件暴露,學者待價而沽的惡名昭彰。因而大凡不同意某學者的論點、批判,即大可加之以政治立場作祟、其言論不足採信的罪名,將其公信力摧毀殆盡。
當學者、官員、權威機構、經營者,無一可信,可憐的無辜百姓,將如何措手足?不僅高鐵如此,類似的事件不斷重演。遠自陳水扁任台北市長的木柵捷運開始,近至不久前才無數次通車的雪山隧道為止,無不是在學者一片罵聲、抵制,官員極力迴護,民眾茫無所從、不知自何處取信安心的鬧劇中大膽通車,讓無辜百姓誠惶誠恐地拿生命做賭注。高鐵是另一個案例,以後還不知會重複搬演多少回。
還好,儘管完全缺乏互信,但木柵捷運順利運轉十年之久,早已成為小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雪山隧道迄今也安然無事,證明學者的多慮實屬無謂。等高鐵從每天19 班的試營運期中逐漸累積經驗、增加人手、磨合系統,其安全性亦會快速提升,甚至六個月內增加到每天60班也能遊刃有餘,而成為小市民生活中另一個重要的部分,則小市民剛開始惴惴然拿著性命做賭注的代價,也可一笑置之。只是萬一在如此完全缺乏互信的情況下,相互制衡查核的功能既完全摧毀,人謀不臧真正釀成滔天大禍時,誰又該承擔責任?更不敢設想的是,倘若有一天台灣猝臨巨變,根本沒有試運轉、自營運中磨合的機會,這個完全缺乏互信的國家,能不能撐得過去,又要信賴何人?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發表意見:
不要說什麼,我也不願冒這個風險把我的生命交給政客主導的高鐵,從開始到現在有關高鐵的風風雨雨早已失去大眾的信任了,真要趕時間我也會選坐飛機啦。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