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壘打王」到「世界王」,王貞治的帶隊哲學是什麼?他又是如何在眾多責難,甚至挨球迷砸雞蛋的艱困環境中求勝?
王貞治帶領日本隊在首屆世界棒球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簡稱WBC)中,歷經挫敗屈辱,勇奪世界冠軍,備受大聯盟推崇。從球員時代「全壘打王」、大榮鷹隊監督時代日本第一的「王Japan」,到今天,他跨出亞洲,晉級成為「世界王
媒體熱衷於探討王貞治的帶隊哲學,台灣球迷甚至期盼終身不放棄中華民國國籍的「世界王」,有朝一日能來台帶領中華隊。要深入地剖析王貞治帶隊哲學,必須從他擔任母隊巨人軍監督(總教練)所受到的挫敗說起,之後他含悲離開巨人軍,到大榮隊擔任監督,歷經5年整頓,把B級球隊帶到日本第一。而今年的WBC宛如他監督生涯的縮影:忍辱後,奮起奪魁,印證了棒壇熟悉的名言:Never give up,永不放棄!
勝樂合一的理想:
絕對優勝之外,也能體會樂趣
王貞治1984年就任巨人監督,到1988年,5年間只拿過一次中央聯盟冠軍,更不用說總冠軍的「日本一」。「絕對優勝」是巨人軍唯一目標,失敗,監督要負起責任,王貞治因而辭退監督職務。
王貞治帶得很差嗎?關鍵在於,他的帶隊理念和巨人隊的組織目標有所差異。
老闆和球迷只要贏!王貞治卻對「贏」有不同的詮釋。他不否認比賽是為了求勝,但希望勝利是在團體上下同心的情形之下共同協力完成,能在過程中體驗團體榮譽,不忘個人成就感的美好滋味。他在選手時代,就曾對「絕對優勝」感到莫大的痛苦,坐上監督之位後,他深盼球隊在努力、團結、拚勁之外,也能體會「棒球是非常有趣的」。他就像一個深思的經理人,認為主管除了不斷要求部屬創造績效、成果外,也應該想到讓同仁在工作中品味樂趣、使工作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從而促使工作成效提升。
但是改革畢竟不容易,王貞治還來不及改造巨人軍文化,就下台了!原因在於,他並非當時巨人軍唯一倚重的領導中心,在他接任監督後,巨人隊屢屢無法攻上中央聯盟冠軍和日本第一後,巨人軍OB會(退休球員)的「老臣干政」,龐大的球迷發出無數責難,使他無法在巨人軍體現勝與樂合一的理想。
離開巨人之後,他一邊學做生意,一邊擔任日本公共電視台NHK的棒球球評。這段沉潛期不斷反思、學習。隔了6年,經過長考,在1995年接受日本太平洋聯盟福岡大榮鷹隊邀請,擔任監督。
對在東京如帝王般的巨人軍而言,當時福岡大榮隊(前身南海隊)像支鄉下的萬年B級球隊,他到福岡,有人解釋成「流放邊疆」,說是巨人的「火山灰」沖到福岡。
輕鬆愉快地發揮:
了解個別差異,讓球員發揮特性
改造組織是件吃力不討好、又無法立即見效的長期工程。他接手大榮隊,初期戰績沒起色,使他受到很多指責,甚至挨球迷砸雞蛋,這對尊貴的世界全壘打王,情何以堪!但是他不退縮,認為只有以勝利回報,如果勝利了,球迷就會拍手來迎接。
在1999年,大榮終於登上日本第一的王座。
回顧這段艱辛的歷程,王貞治成功的首要訣竅在於得到來自於球團內部經營者的信賴。雖說簽下5年約,但第一、二年都是難堪的吊車尾,依慣例提前解約並不為過,但大榮老闆中內功尊重他5年的改造工程,堅持讓他按部就班進行。其次是人和,與巨人軍老臣干政大異其趣,前監督、後任球團社長的根本陸夫,充分協助他搭建起堅強陣容,換來西武名將、福岡出身的秋山幸二,又簽下松永浩美、石毛宏典、工藤公康等自由球員,及洋將大炮Tony Mitchel與新秀小久保裕紀、井口資仁、松中信彥、柴原洋、城島建司等,搭建起大榮隊的黃金陣容,讓王貞治在前線作戰人才不虞匱乏。王貞治有女兒沒有兒子,但城島、松中、井口就像他的兒子,他以父親的角色甚於主管的職位帶領大榮。以往在巨人監督時代的顰蹙面孔不見了,他在福岡笑容常開,並且不忌憚地公開說,不會想再回巨人當監督,現在很快樂。
放下身段了解選手,透過親近球員,傳達革新意識。當時將屆60歲的他沒把自己擺得高高在上,對新秀和預備球員關愛備至;對明星級球員要求嚴格,使團隊才能不斷進化。關愛並非不要求努力,如果努力沒有收穫,表示努力還不夠;嚴格也不是對選手不關愛,願意去了解每個球員的個別差異,希望讓球員發揮特性,而且「輕鬆愉快地發揮才是真的」。這與京瓷(Kyocera)創業者、同時也是日本經營大師稻盛和夫(Kazuo Inamori)所說的「構思出於樂觀,計畫本於悲觀,實行基於樂觀」不謀而合
他堅持他認為對的,毫不動搖。他在1996年重用新人捕手城島健司,把「最佳九人」捕手獎的吉永幸一郎調去守一壘,在當時受到不少質疑,但10年來,城島成為大榮的支柱、日本頂尖的捕手,今年加盟西雅圖水手隊,成為大聯盟第一位亞洲捕手,現在誰不信服王貞治的眼光和堅持?這同時又和大榮企管理念的「人才盤點」相符,強調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
重視團隊戰力需求:
能力、氣力、努力的擇才原則
在2000年蟬聯太平洋聯盟冠軍後,沒人再說大榮是B 級球隊!大榮搖身一變,成為年年都有望躋身「日本一」的勁旅。2003年勇奪第二座「日本一」,王貞治為日本職棒帶來「大榮時代」。2005年大榮把球團轉售給軟體銀行,老闆孫正義不但延聘他擔任監督,還是取締役(董事)副社長兼GM(總經理);2006年接下WBC日本隊監督,也是拿著中華民國國籍的王貞治,第一次加入日本國家隊。
WBC的過程在一開始同樣充滿艱難。他想徵召球員建構日本棒球夢幻隊,卻阻礙重重,中日、阪神明顯不配合,對教練入「WBC王內閣」也不表贊同。接著大聯盟的子弟兵井口資仁和城島健司,都為了球季的表現無法接受徵召,松井秀喜在洋基球團不贊成球員打WBC的情況下,婉拒王貞治的召喚。他也沒失望,不以一流選手為標準,重視團隊戰力需求,「能力」「氣力」與「努力」成為「王流」的擇才中心思想,建立以鈴木一朗成為中心的日本隊。
挫折仍不斷襲擊著王貞治!在亞洲預賽和八強賽,日本隊史無前例地兩度敗在南韓手下;對美國又因主審誤判,喪失贏球的機會,他受到的打擊非外人可以想像。但即使如此,他卻從不會在教練團和選手面前露出一絲沮喪。美國敗給墨西哥,日本幸運擠進四強賽,第三度和南韓交手,他依舊氣定神閒指揮作戰,讓隊中最閃耀的明星鈴木一朗,扮演激勵士氣的催化劑,到最後,真正的日本隊終於脫縛而出,打敗南韓和古巴登上世界冠軍的寶座。
對美國隊一仗,因主審誤審,他上場據理力爭,稍露情緒,但卻不向大聯盟的經理和主審惡言相向,保持應有的風度,把比賽打完。依當時的情形,王貞治若帶著武士精神,不屈辱而生,率隊罷賽抗議,全世界棒壇不會怨怪王監督,反而會齊聲指責美籍主審與主辦單位大聯盟當局的偏私。但他沒有走上這條意氣之路,反倒受到幸運之神的撫慰,成為「世界之王」。他「靜的哲學」,又一次伏服了變動不拘的世界。
之前有評論認為,王貞治具有儒家人格者的風範,個性太想面面俱到,往往優柔寡斷,不利於短期決勝的大賽。但當日本打敗古巴後,評論界對他的讚嘆也是空前的。
從王貞治的生涯,我們見識到一個經理人成長的典範,他具有永不放棄的精神能量、知才善任的胸襟、活化組織動能的決心、堅持有樂趣的工作觀,並以人格的光輝,感召工作團隊,這一切,使得他超越了管理者的角色,而以個人的風範建立了領導者的哲學。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發表意見:
張貼留言